裝飾底圖 裝飾底圖 裝飾底圖

「出事前兩天,他很慎重說想做一件事」牽掛台灣的 AI 推手陳昇瑋

溫怡玲
2023.01.23 更新 | 2020.04.14 初稿
台灣的 AI 推手陳昇瑋

一個如常的週日中午,通常沒有太多公事,但偶爾會用 Line 跟老闆討論一些未來的想法或策略。老闆,是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,這天談的,是如何用 AI 來促成媒體產業的轉型。中午 12:37,他丟出一句話:「我們一定不會劃地自限」,然後,一片靜寂。

再接到消息時,已經是大家在媒體上所知道的這些:44 歲驟逝、AI 頂尖專家產業教父、台灣首位金控科技長、資料科學先驅……。

談到陳昇瑋,幾乎都和電腦資訊脫不了關係。但實際上,他心中真正的牽掛不只是 AI,而是台灣,是如何透過科技做為施力點,讓企業有競爭力、人才有舞台,進而全面提升社會的自信心。

第一次見到陳昇瑋,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台北第一期結業式前兩天,我代表天下雜誌創新學院邀請他錄製影音課程,同行的還有天下雜誌出版總編輯吳韻儀,想請他寫一本關於人工智慧的書。那時,人工智慧是產業界都知道很熱門,但大多數人還不得其門而入的階段。

他牽掛的不只是 AI,而是台灣

談到人工智慧學校,眉飛色舞、滿是掩不住的熱情,眼神像極了高中生般的單純清朗。他打開從不離身的電腦,慎重其事地跟我們簡報,包括為什麼成立這個學校、展望與目標以及學員的背景產業等。簡報結束,問他是否願意來錄給產業界學習的人工智慧課程?「你覺得台灣有人比你更適合來對產業界談AI嗎?」只追問這一句,他立刻點頭:「好,我來!」

陳昇瑋能做的事情很多,通常也件件做得出色,如同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所說,是「百年難得一見的才子」,但他有嚴格的選擇標準,只做「沒有人做,但需要有人趕快做的、而且我能做的事情」。重點是,一定要對台灣社會有貢獻。

身為一個資訊科學家,「Tech for Good」對他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生命實踐,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創立就是這樣。中研院廖院長、孔祥重院士幾位學者聚在一起討論 AI 對於台灣產業轉型的急迫與重要,學術界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?怎麼做?找陳昇瑋來做。

於是,他把從 2014 年創辦「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」、2016 年創立「資料科學協會」所累積下來的能量,全數投入台灣人工智慧學校。很多人聽陳昇瑋談創辦過程,如何得到學術界與企業界的協助,但他從沒說過的是,如何殫精竭慮地思考、規劃,從授課方式、校區建設、報名系統、企業合作甚至一桌一椅的採購布置,全部一肩扛起。

執行,才是關鍵。

台灣的 AI 推手陳昇瑋
拍攝時間:2016 年 7 月 14日- 2016 台灣資料科學年會

一起工作,就像進入紅皇后的領地

「大家都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,但究竟怎麼執行才會有效?」做為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橋梁,陳昇瑋深知台灣產業發展的斷點與痛點,不僅當面直問相關部會首長,也多次在專欄上呼籲,政府在鼓勵產業轉型前,本身就該先進行數位轉型。而且,不能只是「文書作業」上的轉型,必須是扎扎實實的改變、經得起檢驗的成果才算。

時移事往,站在 2023 年的此刻,這個呼籲竟仍是個尚未達到的目標。

在滿檔行程中挪出時間寫《人工智慧在台灣: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》一書,也是為了台灣的一次社會實踐。

2018 年的夏天某個週日,他忽然急傳訊息來:「這本書一定要趕快寫!」為什麼?「我剛在書店繞了一圈,竟然沒有一本書談台灣的 AI 發展,一本都沒有!」如同以往,重要的事情沒人做,他就自己來。

做為這本書的共同作者,從來我都是心虛的:一個國三就放棄理化、高二放棄數學的文科生懂什麼人工智慧?一直以來也有很多人認為是陳昇瑋口述、我記錄。但實情是,書中與人工智慧技術相關的部份,全部由他親自執筆;我負責的是把他曾經發表的文章、演講重新整理,架構出全書架構之後,負責補齊技術以外的章節。

唯一可稱為我個人意見的部份,是以「歡迎來到紅皇后的領地」做為全書切入點。陳昇瑋同意,但也多次討論反覆斟酌,為什麼選這樣的角度?當然我給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,例如 AI會加速企業的數位顛覆之類。不過始終沒說的真正理由是,跟陳昇瑋一起工作就像進入紅皇后領地,不但要跑得快、跑得聰明,在快速前進時,方向還不能偏移!

打下人才基礎、創辦科普平台,還要免費開課

從 2018 年初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正式創立到 2019 年底,超過 1500 家企業、6000 位產業技術人才與經理人參與扎扎實實的 16 週課程。這樣的成績被許多人稱為「不可能的人才基礎工程」。但陳昇瑋沒有停留在這裡,他還要繼續往前跑,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。

2020 年一開年,他決定開始調整每期 16 週的既定課程,以模組化、垂直化的方式進行拆解。因為很多企業沒辦法以這麼高的時間成本來培訓 AI 人才,所以必須思考在完全不減損教學品質的前提下,讓企業在有限資源中仍能提升技術與視野。「我們要隨時調整,符合企業的需求,」這是他經營學校的大原則。

有些人無法繳費來上課?於是我們大規模在全台四個校區展開每二週一次的「人工智慧小聚」。學校提供場地與輕食,所有工程師與行銷團隊全力投入,一方面透過這個完全免費的活動推廣 AI,同時也與在地產業聚落及新創結合,挖掘更多 AI 人才與新創企業及產業創新結合的可能,為打造科技創新生態圈奠定基礎。

還有,陳昇瑋重視媒體的影響力,雖然是資訊科學研究者,但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經營 BBS、技術論壇,直到 2017 年還秉承中研院廖院長之命,自告奮勇主導創辦中研院《研之有物》科普平台。他深知道,實踐者除了挽起袖子自己來,倡議、分享與互動也是改變社會不可或缺的方式。所以,他甚至準備創辦媒體,讓產官學研界的決策者們知道,有哪些科技會改變未來的世界、如何及早掌握趨勢。

他總說,「我們來做!」

另外,就在出事前兩天,他很慎重打電話來,說他想開一種課程,可以全面而廣泛提升台灣的資訊技術能力,同樣從人才著手,「我們開課,讓大家可以免費來學寫程式,然後進行人才媒介,幫企業補足資訊人才。」怎麼做?「沒關係,我們再想想,我們來做!」

我們來做!言猶在耳,人已遠行。無論是AI傳教士、資料科學教父或電玩界相傳的福克斯大神傳奇,戛然而止。但陳昇瑋的信念與目標,相信將透過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與許多有相同志向的我們延續下去──

「讓『找不到人才』不再成為產官學研各界發展人工智慧的障礙,建立『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』的文化,打破被技術殖民的慣性,促成產業轉型,建立社會信心。」

原刊登於天下雜誌 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0998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