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盟 2023 年啟動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又稱「碳邊境税」或「碳關稅」)在即,加上各國及各企業陸續公布淨零碳排目標,外資投資及銀行融資對於企業 ESG 議題的重視。台灣金管會更宣布,將以七年時間,從 2023 年到 2029 年,分四階段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做「碳盤查」並查證的終極目標。
同一時間,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還未結束,許多企業在疫情下被迫轉型。但是,面對其他國家或企業早已進行多時的轉型計畫,台灣的腳步還是太慢。「我們需要數位加上低碳的雙軸轉型。」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指出,數位轉型早已是進行式,而低碳甚或零碳轉型則是當今台灣中小企業必須快速跟上的事情,但台灣兩者的速度都太慢,如果沒有一起做,許多中小企業將在這一波變革中落後。
在這波減碳浪潮,台灣企業必須注意到哪些國際趨勢?所謂的 ESG、零碳排及數位轉型,究竟是該做還是不該做呢?另一方面,也許有人會問:「AI 是否可以用來協助碳中和更有效率達成?」答案是「是的」,但對多數企業來說,在淨零(Net Zero)或「碳中和」之前,還有許多事情必須立即著手。新創團隊在這過程中,又能提供傳統企業哪些幫助呢?本篇專題將帶您從產業的角度切入,進一步了解淨零碳排的趨勢及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。
國際海事組織(IMO)已決議,2023 年至 2026 年之間每年船舶需減碳 2%;歐盟將在 2023 年啟動「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,進口商須申報產品碳排,至 2026 年正式實施收費機制。在僅剩一年多的時間內,企業是否已有因應之道?
自從 21 屆氣候峰會(COP 21)上通過「巴黎協議」,承諾在 21 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於 1.5°C 以內。全球必須在 2030 年前減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,並於 2050 年前達成「淨零排放」。世界各國、特別美國和中國兩個碳排放大國將採取何種行動,以因應全球氣候危機也備受矚目。
「碳管理是一條非常長的路徑,」SGS 知識與管理事業群協理鮑柏宇說,企業除了必須要建立對於碳管理的概念與基礎認知外,接著才會進入碳盤查,然後才經過第三方查證。但這些都只是起步。
透過 AI 系統的導入,除了幫助企業省下數百萬的水費,更有助於減碳。為什麼淨零排放跟水有關係?臥龍智慧環境總經理謝文彬解釋,因為水處理會使用許多高耗能的能源,如果在廢水處理過程中利用 AI 精準使用藥劑,就能避免過度添加化學藥劑造成額外的碳權問題。
面對充滿變化的能源產業,新創又能提供企業與政府單位哪些工具?為了達到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20% 政策目標,台灣近幾年積極發展綠能,隨著再生能源比例逐漸提高,如何提供充足、穩定的電力也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。新創能提供哪些工具?